“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民國才女林徽因用筆尖記錄著人間四月的足跡。
四月的云煙,黃昏吹軟的微風,梁上呢喃的春燕,各展姿態的花骨朵兒,春的氣息更濃烈了。但獨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河堤旁的老柳樹,靜靜守候在湖邊,仿佛一位智者,思索著生命的意義。
微風不燥,陽光剛好,遠遠看去陽光下的柳枝已經冒出了點點鵝黃,點綴出春天的生機,走近細瞧,果然柳芽飽滿,大過麥粒,點綴在細長柔順的柳枝之上,綠的可愛。
此時的柳樹又似一位小姑娘,仿佛已經知曉自己的美貌,臨水照影,撫摸著自己的秀發,沉浸其中。
細看柳樹的樹根,猶如一雙大手緊緊抓住河堤旁的泥土,拼命地向下扎根,不放棄一絲絲生存的希望,褐色的樹干,足足有碗口粗,它的主干凹凸不平,斑斑點點,“皮膚狀態”如同一位老者,飽經歲月風霜的洗禮,仍然不改其本色,盡顯其硬漢精神。
柳這一景物,自古以來便被文人墨客所鐘愛。“昔我往以,楊柳依依。”將士借生命力旺盛的柳樹來為自己送行,寄托渴望取得戰功的決心。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白居易寥寥幾筆生動形象描繪出柳條輕盈之姿。“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斜倚東欄,色彩交映,柳絮紛飛,為城市籠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
古人折柳相送,只因柳與“留”同音,將細軟柳條贈與友人,寄托渴望挽留友人的期望,同時借柳樹枝繁葉茂的特征向友人表達美好的祝愿,這便是柳,融合剛強與柔美與一體的生物,用自身的外在形態來向人們傳遞情感和精神品質。
春風清淺,似唱一首唱不完的桃夭,那一陣柳,拂過河岸,傳遞出敢于扎根,突破困難的理念,培養頑強拼搏的勇氣和虛懷若谷的品質,剛柔并濟,實現自身人格的統一,攀登理想的高峰。
人間四月正是立壯志,成大才的好時機;人間四月也是萬物生長,扎根現實的階段;人間四月亦是人與物之間達到和諧共生的時候。
你是愛,是暖,你是人間四月天。(創新研究院 陳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