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只有單向默默地付出,而不求回報;有一種人,一生一世都會值得我們敬重,她就是——母親。而母親的愛是偉大的愛,是勝過一切世間的大愛與小愛,她是愛的集大成者。
我的母親出生于物質匱乏的50年代,她身材瘦小,但性格剛強;厮萃,母親給我們姊妹三個的印象不是嚴厲就是苛刻,很難聽到母親對我們的表揚和稱贊。那時,我們常常比照伙伴們的母親,為何她人的母親都和藹可親,對待孩子都細致呵護?直到我們畢業、工作、成家,再到有了孩子,我也成了一名母親,在這些年的風雨洗禮中,我懂得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再回想童年母親對于家庭的付出,她苦心經營著家庭,一心為了家人,還有她對外公、外婆的盡善盡忠。也就在這一刻,我的淚水早已滾落了下來,也在這一瞬間,我真正地讀懂了母親。
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親攜手四十余載。
母親姊妹五個,她排行老三,聽外婆說,母親是她這幾個兒女中最能干,也是最聽話的一個。外公當年在鐵廠上班,二姨和小姨也都進了工廠,唯獨落下我母親,但她卻從沒埋怨過。因為舅舅先天智商缺陷,外公和外婆考慮留個女兒在身邊,將來有個照應,索性就將母親嫁于本村,兩家相隔一條巷道。
父母親結婚后,爺爺早逝,留下多病的奶奶和未成年的姑姑和叔叔。面對一貧如洗的家,母親沒有抱怨,而是同父親白天掙工分,晚上去附近的煤礦上撿拾煤塊。責任田到戶之后,父親在家辦起了“磨坊”,自學電氣線路知識,一堆“鐵疙瘩”成了我們家的“金疙瘩”。母親成了“莊稼”人,田地對她來說就是“命根子”。種棉花、收花椒、開磚廠、搞加工……兩人辛勤勞作,風雨同舟幾十載,F在,他們已是兩鬢白發,步履蹣跚。記憶中,父母親之間沒有過“儀式感”的事情,唯有把自己的那份事業做好,把家庭與家人照顧好,他們才是最大的牽掛。這一路走來,我們看在眼里,印于心里。
勤儉持家,言傳身教,母親的好家風。
母親自幼生活就很清貧,這和她成長的環境有關。母親對奶奶很孝順,每一頓飯一定是先讓奶奶吃。奶奶的臟衣物,母親總是親力親為,刷洗得干干凈凈,而后整齊疊放在衣柜中。只要母親在,我們家的前后院總是干凈如洗。對我們姊妹三個,她非常嚴厲,并立下三條鐵規:不允許鋪張浪費;不允許偷偷摸摸;不允許頂撞大人。
記得小時候,哥哥和我時常惦記著姑姑看望奶奶時送來的雪梨罐頭。有一次,我發現哥哥一人悄悄地躲在后院的角落里,出于好奇,我走到他身旁,看到他吃罐頭,我憤怒地對他說,“你怎么這樣?媽媽立下的規矩你怎么不遵守。”并轉身找媽媽。哥哥立即嬉皮笑臉地說,“你不要告訴媽媽,我就讓你吃。”說完把罐頭遞給我,我看著白嫩嫩的雪梨,還有那澄亮的湯汁,剛才斬釘截鐵的勢頭霎時煙消云散。并和哥哥一起分享了罐頭。母親在后院打掃衛生,發現了空瓶子,把我們姊妹幾個叫一起,問是誰的“杰作”。我望著母親嚴厲的眼睛,早已渾身癱軟,如實地告訴了她,母親狠狠地責罰了我們一頓,不僅中午不讓吃飯,哥哥和我手上還挨了10個板子,外加后院面墻罰站兩個小時。事后,母親耐心地教導我們:小孩子偷偷摸摸的習慣一旦養成,將來肯定會走邪路,被人瞧不起。不管別人的東西有多好,你有多想要,都不能去偷去搶,世上的好東西多的是,但只要自己勤奮努力,就會距離你想要得很近。直到現在,父母親依然不斷地提醒哥哥和我,在單位一定要遵規守紀,不能有貪念和雜念,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
精心照料,床前盡孝,回報養育之恩。
因舅舅和常人有差距,所以,外婆辛勞了一輩子,臨終前囑托母親:一定要照看好舅舅,幫襯著舅舅讓其一家人好好的。從此,母親瘦弱的肩上又扛起了照顧舅舅的一份責任。平日里,母親總是隔三差五的到外公家收拾房子,洗衣拖地,做上兩三天的半成品食材。外公行動不便,臥床不起的兩年里,父母親將外公接到我們家,為其擦洗、翻身,變著花樣地為外公做他想吃的食物,不讓老人家受一丁點委屈。
好強的外公雖身不由己,但意志堅定,不愿住我家,曾在臥床期間耍性子,發脾氣。父母親總是耐心地開導他。父親經常給我們講,孝敬老人就是給自己和后代積德積福的,只要孝敬老人,一生都會平安幸福的。我們的家風家規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姊妹幾個感謝父母給予我們孝與道的精神,現在一有時間,我們姊妹幾個會一起回家幫父母分擔家務,延續孝道精神。
我的母親,她的故事、我對她的回憶、還有她的言傳身教,至今記憶尤深且歷歷在目。她對于我們這個家庭、家人的所作所為和默默付出,再到現在我們姊妹的健康成長,皆離不開母親的人格魅力,更讓我徹底地讀懂了她對于童年我們嚴厲的愛,這種愛看似嚴格,實則寬容;這種愛看似冷然,實則溫暖。
母親從未對我們說過“愛”,但是她將愛化為無形、無影、無味的各種形式早已是播撒于我們身體、心靈的各個時空與空間中。母親的愛,若認真地讀她,并用心地感受她,那這種愛會蕩漾著世間最最幸福的波紋,且不會消散,我愿意在這種愛的蕩漾中徜徉,用心銘記這份愛。(龍鋼公司 程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