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解決鐵礦石資源保障問題,需改善鐵素資源來源結構,一是推進國內鐵礦開發,二是加大廢鋼利用力度,三是布局海外礦業。您認為,這三條路徑,目前最適合先進行的是哪條?為什么?
楊海峰:我認為,“基石計劃”的3個措施都很重要,也都很迫切,但相對而言,目前最適合、效果最快的應該是加大廢鋼利用力度。
因為國內礦開發所需的探礦、審批等環節耗時長,且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收益慢,海外礦業受所在國政策影響大,再加上疫情、長距離運輸成本等不確定性因素,經營風險大,也要經歷漫長的法律、資產盡調和商務談判過程。而廢鋼資源豐富,利用廢鋼冶煉技術相對成熟,且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完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等環保產業支持政策,推進鋼鐵等行業的節能降碳”。在這種情況下,加大廢鋼利用力度勢在必行。
當然,目前在廢鋼利用上也存在一些難題,新發布的《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對廢鋼行業發展影響很大。一是此前各地方為鼓勵廢鋼行業發展出臺的相關優惠政策被明令禁止。二是明確廢鋼綜合利用企業沒有進項發票的不得享受退稅。由此產生兩個問題,即“稅收洼地”能否真正得到限制?簡易計稅的回收企業所得稅如何核定?仍有待進一步明確。
記者:在推進國內重點鐵礦山資源開發上,目前我們面臨哪些困難?您認為解決這些困難該從哪些方面下功夫?《指導意見》特別提到要建立鐵礦產能儲備和礦產地儲備制度,您認為這一制度該如何落實?
楊海峰:在推進國內鐵礦山資源開發上,我認為面臨4點困難:一是國內鐵礦石資源開發積極性較低。二是選礦成本高、生產效率低。三是我國鐵礦資源稟賦呈現“貧、雜、細”“小、廣、深”的特點,造成了鐵礦企業分布呈現“多、小、散、亂”結構。這種結構布局,決定了其利用難度大、環境擾動大、安全生產壓力大。四是礦山投資回報周期長,且面臨鐵礦石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
解決這些困難需要從勘探、技術、裝備、人才儲備、稅負、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等方面做好支持,加大國產礦開發投資力度,加快淘汰鐵礦行業落后產能,整合改造提升優勢礦山競爭力,進一步提高鐵礦開發規;、集約化程度和利用率,集中優勢力量做好礦山的綠色開發和安全管理,建設一批大型現代礦山,不斷擴大有效供給,提升其與鋼鐵行業發展的匹配度。
現階段,陜鋼在聯合國內4家科研院校攻關低品位菱鐵礦采選技術,實現低成本開采,提高內部企業鐵礦石自給率,力爭早日發揮出陜鋼菱鐵礦資源儲備優勢。希望國家對相關政策及技術團隊給予支持。
落實鐵礦產能儲備和礦產地儲備制度,國家應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鼓勵礦山企業、用礦企業或地方政府加強儲備,既保障資源供應,又助力礦山企業脫困,F階段,陜鋼正與寧波港口集團積極推動長江沿線江陵鐵礦石分儲基地的規劃與建設,實現進口礦資源前置至中部地區。希望國家在推進進口礦儲備方面充分考慮內陸企業,考慮在長江沿線建立分儲基地,并給予相關政策支持。
記者:《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鋼鐵工業利用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以上。您如何看待這一發展目標?您認為該如何進一步完善國內廢鋼資源回收、加工、配送及流通體系?
楊海峰:《指導意見》指出鋼鐵工業利用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以上,我對此充滿信心。相信隨著廢鋼使用量的增加和鐵礦石生產逐漸穩定,我國鐵素資源供給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目前,陜鋼建設有寶雞、韓城、漢中3個廢鋼回收、加工、配送示范基地,資源掌控量達到300萬噸,到“十四五”末將達到1000萬噸。廢鋼資源的全流程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完善資源回收渠道,引導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另一方面要引導鋼鐵企業建立、完善自身廢鋼回收體系,或與當地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企業合作,使廢鋼行業走向規;、產業化。同時,相關部門更要完善行業規范化引導,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技術工藝革新,推進鋼鐵行業從“長流程”向“短流程”平穩置換,從而加快推進廢鋼資源的全過程體系建設及完善。
記者:目前,國家正鼓勵企業開展港口混礦業務,據您了解,目前這方面進展如何?您認為它對保障資源安全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楊海峰:近年來,我國有多家港口企業先后與國際礦業巨頭開展混礦業務,主要集中在大連港、青島港、煙臺港、寧波舟山港、湛江港等。2021年,沿海港口混配礦規模大約為1億噸,中轉到日韓等國家的混配礦量大約為2000萬噸,其中鼠浪湖中轉碼頭全年全港實現保稅混配礦量為1750萬噸,混礦量居全國第一。從趨勢來看,港口混礦的規模在不斷擴大。
在此過程中,陜鋼也與礦山港口的混礦建立了直供合作關系,直接從日照港、連云港、寧波鼠浪湖港采購淡水河谷的BRBF資源,年采購量在300萬噸左右,占陜鋼進口總量的20%,大幅縮短了從巴西直發的到貨周期。
雖然港口混料業務適應了中國鋼鐵產業的需要,給港口帶來增值業務,也對穩定外貿進口鐵礦石市場發揮了一定作用,提高了港口競爭力。但是,由于混礦中心的主導者主要還是國際鐵礦石巨頭和港口方,下游用戶的集中度依舊分散,并沒有改變定價權依舊掌控在別人手中的處境。
記者:《指導意見》提出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穩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應體系。目前貴公司或我國在國際化資源合作方面有哪些新的進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什么?該如何克服?
楊海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鋼企應對風險、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陜鋼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雙向融合,先后成立陜鋼進出口公司、陜鋼銅川進出口公司,其目的在于建立國際鐵礦石、焦煤、再生鋼鐵等多元化原料供應體系。
現階段,陜鋼在國際市場上的進口礦采購運營模式相對成熟,年采購體量在1500萬噸左右,主要存在的問題依然是采購成本居高不下,話語權較低。后期,陜鋼計劃重點在再生鋼鐵資源進口方面提前布局,通過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掌握一定數量廢鋼資源。